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陵墓建筑封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陵墓建筑封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西汉封土最大的陵墓?
五陵原是以西汉王朝在这里设立的五个陵邑而得名的。五陵原地处关中北原上,南临渭水,北接北山山系,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总面积800平方公里,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故在先秦、秦汉和隋唐时期,一直发挥着“强本弱枝”的重要作用,并长时期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的中心,且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人文地理区域,在我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西汉诸陵墓规模之大、修建之豪华应属茂陵为其中之最。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兴平县城东北12公里处。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开始建筑陵墓,武帝在位54年,茂陵就营建了53年。陵高“违规超限”达46.5米,顶端东西长39.25米,南北宽40.60米,四周边长达千米,状如覆斗。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太子冢比茂陵还高大,可见武帝晚年之悔。
以山为陵,宝城宝顶、覆斗方土,是哪些地王的陵墓?
“以山为陵”是将墓穴修在山体之中,以整座山体作为陵墓的陵冢,既体现帝王浩大气魄,又可防盗。唐代帝王陵大多***用此形式,如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等;
“宝城宝顶”是在地宫上方,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隆状。圆形围墙称宝城,高出城墙的穹隆状圆顶称宝顶。在宝城之前,有一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建方形明楼,称“方城明楼”。明清多***用宝城宝顶形式,如明十三陵之定陵;
“覆斗方土”是在地宫上方用黄土堆成逐渐收缩的方形夯土台,形状像倒扣的斗,形成下大、上小的正方形台体。因其上部是一方形平顶,好似锥体截去顶部,故称方上。这种封土形制沿用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续到隋朝,后来又被宋朝选用。如秦始皇陵墓的陵冢形体最大。
秦陵地宫巨大,如此庞大空间,如何封顶的?上面巨大封土堆不会压塌吗?
上面这段文献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秦陵部分的内容。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简单归纳出以下几点重要信息。
[1]、秦始皇陵修造工程浩大,前后强征各类筑陵人近70万。
秦始皇陵在修造地宫时一直深挖到地下有泉水处,然后以铜加固地宫基座,最后在基座上面安放秦始皇本人的棺椁。
[2]、秦始皇陵地宫内藏有许多杀伤力巨大的暗器,盗墓者一旦进入地宫便会被里面的兵器射杀。
[3]、始皇陵地宫内部装饰豪华奢侈,以珍贵的水银营造江河湖海的样子。除此之外,地宫内顶镶嵌有珍贵的珍珠宝石,以象征天上的日月星辰。最后用珍贵稀有的鲸鱼油作为地宫长明灯的燃料,以求长明不灭。
(后人想想中的地宫内景)
秦始皇陵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区,里面埋葬有号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
秦陵内外有两重夯土堆成的城垣,以象征都城咸阳的皇城和宫城(亦称外城和内城)。
《史记》中清楚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也就是说,秦陵地宫内设强弓硬笯以防盗暮者入侵,地宫内设有内羡门,中羡门,外羡门三道门。其中内羡门一旦关闭了,就根本开启不了。
此外,,史书上也记载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文字描述。也就是说地宫顶部以珠宝钳为日月星辰彩描金绘为云霞星象图,地宫下面是以水银为代表的山川河流地理。这是何等壮观美丽的景象呀!而考古人员惊奇地发现,秦始皇陵封土中的汞含量明显高出普通土壤60倍。
这个秦陵地宫耗时约36年,工程使用了约70万劳动人民,是块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正所谓是前有渭水,后有骊山。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周回五百余”,即整个陵墓应该高达五十多丈(约115米),陵墓底部周长达2500米,然而,考古专家们发现,这数据不值得参考,跟实际数据有一定的出入。
跟商朝开始的墓道传统(一般有四道)不一样,秦始皇陵除了东、西两个方向各有一条墓道外,其余的都是一些陪葬坑,约400多个。传言李斯曾以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向始皇帝报告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因此,不少人相信秦始皇陵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的地宫。而考古专家们发现秦陵地宫是“竖穴式”结构。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
秦陵地宫如何封顶?上面巨大封土堆不会压塌吗?
据考察,秦陵地宫就在封土堆正下方。它距地面三十五米,东西长一百七十米,南北宽一百四十五米,总体呈长方形。秦陵地宫相当稳固踏实,它的四周有一圈夯土墙用来阻挡地下水的浸入,而夯土墙内又有石质墓墙,墓室有东西两道墓道。整个地宫顶部均用条状大理石板履盖用来支撑来自封土堆的压力,一般而言不存在什么倒塌的风险。到底会不会真的塌,是很难说的事,只能让时间来验证吧!
传言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相当热闹,发出不同的响声,好像是过“阴兵”。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不可尽信,且当说资来八卦一下。
秦陵地宫,如何封顶。二千多年来,众说纷纭,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读者朋友可以算算,东西长170余米,南北宽约145米,这样大的面积,就是封顶一公分厚,所承受的压力有多大,承受的重量是多少吨。然后想象一下高176米又是多重。根据重量推算,要把这么大的面积封顶,而又不会塌陷,二千多年前的古人怕很难办到,那又是怎么封顶的呢?
不难想象,应该是传说中的金字塔形状,下宽上窄,顶呈穹窿形,这样对封顶会有帮助,还能减轻工程量。至于为什么这样说?根据史记中记载,挖到最深处,点火不着。这不就是缺少氧气的最好证明。在长176米,宽约145米的巨大空间,全部暴露在空气中,怕缺氧的可能性很小吧!这只能说明秦陵顶部空间很小,也许只有几米,这样也就很好封顶了,封完顶也才会二千多年不塌陷。
至于有人说古人记载秦陵地宫高116米,现在实测76米,根据这个推测,秦陵地宫已经塌陷,这可能性也不大,相差39米,看起来不少,但是平均在二千年间,每年不足2公分,风雨每年剥蚀秦陵2公分,这完全有可能。
事实怎样,只能等挖开秦陵地宫的那天才能揭晓。读者朋友有不同意见,
可以下方留言讨论,不喜勿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陵墓建筑封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陵墓建筑封土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