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建筑封土做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建筑封土做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帝王陵墓封土形式演变?
有三种类型:
1.方上
2.以山为陵
3.宝城宝顶
“覆斗方上”式 :就是在地宫上方用黄土堆成三阶逐级收缩的方形夯土台,形状很像倒扣的斗。这种封土形制沿用的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续到隋朝。之后,又被宋朝选用。在诸多使用这种封土形制的陵墓中,以秦始皇陵墓的墓冢形体最大。 “因山为陵”式 :就是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墓冢,气势宏大,雄伟壮观。唐朝帝王陵墓使用这种封土方式。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不封不树—又封又树—大封大树
秦陵地宫巨大,如此庞大空间,如何封顶的?上面巨大封土堆不会压塌吗?
秦始皇的这座巨大的山陵,根据史料记载,高115米。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高大的封土仍然有76米,比西安城南的地标性建筑——唐代的大雁塔还要高!
山陵整体呈覆斗状,全部为人工夯筑,外形作三层波浪式起伏,似三座山岗叠压在一起。不仅空前,而且绝后。
由于秦始皇陵一直没有发掘,所以,根据考古学家研究推测,秦始皇陵地宫可能呈金字塔形状,地宫墓室顶部的覆盖材料为巨大长条石板材,应该是券砌石顶,完全不用担心压塌。券顶之后则是墓顶封土,这也是地宫建造的最后一道工序。
如今,实测秦始皇陵地宫的封土,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地宫的封土全部是经过粗夯完成,且地宫最低处与封土最高处的距离有一百多米。
秦陵地宫,如何封顶。二千多年来,众说纷纭,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读者朋友可以算算,东西长170余米,南北宽约145米,这样大的面积,就是封顶一公分厚,所承受的压力有多大,承受的重量是多少吨。然后想象一下高176米又是多重。根据重量推算,要把这么大的面积封顶,而又不会塌陷,二千多年前的古人怕很难办到,那又是怎么封顶的呢?
不难想象,应该是传说中的金字塔形状,下宽上窄,顶呈穹窿形,这样对封顶会有帮助,还能减轻工程量。至于为什么这样说?根据史记中记载,挖到最深处,点火不着。这不就是缺少氧气的最好证明。在长176米,宽约145米的巨大空间,全部暴露在空气中,怕缺氧的可能性很小吧!这只能说明秦陵顶部空间很小,也许只有几米,这样也就很好封顶了,封完顶也才会二千多年不塌陷。
至于有人说古人记载秦陵地宫高116米,现在实测76米,根据这个推测,秦陵地宫已经塌陷,这可能性也不大,相差39米,看起来不少,但是平均在二千年间,每年不足2公分,风雨每年剥蚀秦陵2公分,这完全有可能。
事实怎样,只能等挖开秦陵地宫的那天才能揭晓。读者朋友有不同意见,
可以下方留言讨论,不喜勿喷。
秦始皇陵的内部结构,实在是个谜。世人都在猜测怎样把这么大的地宫给封顶的。
秦始皇陵规模巨大,耗时几十年,动用七十余万人作业。没点工作量就是废话了。
那里面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结构呢?
这恐怕还真不好说。考古专家们挖了许多陵墓,他们应该最有发言权,含金量也高,论述也详细,但迄今为止还少有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论述……坊间还是靠猜来求证一下好奇心。
秦始皇陵的复土自地平线起到复土顶尖有70多米高,与现在的小区楼房几十层比肩的还少。远远望去,就跟日本的富士山差不多一样的视觉效果。这浑厚雄丽,实在罕有。
地下有多深呢?很深了,穿三泉了。人们常说九泉,三六九一回事,反都是约数。反正是极深了,人工挖掘到挖不动为止。才停止不挖。这层最深的地下酒店。如果用三百六十根巨柱撑顶,那倒数第二层就用三百二十根,据此上推,最上一层用四十根。每一层环外面周遭复土。这样的承受力就分散了。这整体看上去就是一个埋在泥土中的金字塔。自上层入口,蛇行而下,达到最下地宮,也就是布满水银保鲜的秦始皇寢宫。
在洛阳铲的探测下,秦始皇陵的复土太厚,方圆面积又广,这铲子对于那么个最上层的封顶出口(或者根本就没有出口),实在无能为力,大海捞针了……
而历代帝陵入口,都是挡不住外来入侵的。秦始皇陵没有被盗,恐怕在复土堆下的无数入口造得有些怪异。这怪异就是多,但没一个是真的。而真的恐怕在别处。
秦始皇陵墓的地宫到底有多巨大,宏大到了什么程度,现在基本都还是一种猜测,最终结果极有可能会让人失望。
那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呢?
一、李斯的十六个字。李斯是秦始皇陵墓的主持者之一,他在向秦始皇汇报陵墓修建情况时曾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李斯的这段话如果记载无误,那么地宫明显有个外壳。
二、与其成正比的陵墓***规模。秦始皇的陵墓一共修子38年之久,而且分三个阶段完工。光是墓葬封土***的两道内外城垣均有10千米长,封土周围及东、西、南、北侧分布着百座地下陪葬坑,而目前发掘的一至三号兵马俑坑,只不过是撩起了秦始皇陵规模的冰山一角。因此后人推测秦始皇陵的地宫应该与地表建筑及陪葬坑等成正比,而无限的宏大,大到超乎世人的想像。
秦始皇陵地宫实际面积
根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度为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其规模相当于五个足球场。幽深而宏大的土宫为坚穴式,深度也不是最初推测的500至1500米,而是更为结合实际的26米。
那么,问题留到最后,如此庞大的空间如何封顶,上面巨大的封土堆会不会压塌?
按目前考古探明,秦陵地宫为坚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型木椁。如果是坚穴木椁墓,那么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会以夯土封实。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自然也不会有被封土压塌的担心。但是目前还没有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究竟虚实如何还是个谜。即便如李斯描述的“叩之空空”,但绝对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番水月洞天景象。这与现实中远没有幻想中美好是一个道理!
感谢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古代的帝王墓是怎么修建的,是挖洞一样,还是像现在建屋后再埋土而成?
中国古代帝王非常重视死后的埋骨之所,认为这涉及到王朝的江山永固。所以,各朝各代皇帝一般在登基之后不久就会派遣亲信的勘屿大臣为自己寻找风水龙脉俱佳之地,然后指派绝对的亲信大臣主持兴建陵寝。一般来说,设计与施工由工部负责,拨款由户部负责,皇帝指派亲信大臣监察。整个工程历史往往数年乃至数十年。
1、明朝以前
地上基本是:陵区大门—石象生(有人、兽,象征墓主人生前的仪仗队)—墓门—献殿(特殊日子如清明等,来祭祀所用)—享殿—封土(就是平时所说的坟头),还有守陵人住处、制作祭品的厨房、墓墙等。
地下:保护层(防水的青膏泥、干燥的木炭等)—提凑(即木头形成的墓室的墙)—墓室(分主室、耳室)—棺椁—陪葬品
2、明代
地上:石牌楼—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及4根华表—石象生—龙凤门—陵门—神厨(制作祭品)、神库、神功圣德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放置帝后生前冠服、灵位,在特殊日子如清明等,来祭祀所用)、配殿—琉璃花门—二柱门—宝城,还有守陵人住处、陵园、墓墙等。
地下:隧道—墓道—前殿—中殿(放置帝后的宝座、琉璃五供、长明灯)、左右配殿(停放陪葬的妃子的棺材,明英宗时开始废除殉葬,不停放棺材,成为空屋)—后殿(停放帝后棺材、金宝、金册、陪葬品)
3、清朝
地上:石牌楼—大红门(陵区大门)—神功圣德碑亭及4根华表(从顺治到嘉庆都有)—石象生、神库、井亭(神厨用水)、东西班房(卫兵住)—隆恩门—隆恩殿(放置帝后灵位,在特殊日子如清明等,来祭祀所用)、配殿—琉璃花门—二柱门—石五供—明楼—宝城,还有守陵人住处、墓墙等。
地下:隧道券—墓道券—穿堂券—明堂券(放置帝后的金宝、金册)—金券(停放帝后棺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建筑封土做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建筑封土做法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