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防潮建筑措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代防潮建筑措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古代建筑是如何做到防潮,防腐,防虫的?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木材是做到防潮,防腐,防虫的方法有:
2.建筑用的木材需要经过特殊的处理,在浸泡过晒干并刷上一层胶,建造后需要涂上一层漆,这样水分不能进入,蛀虫也不能生存。
3.建筑地面铺地阶砖。柱头不直接落地,而是立于柱础之上。建筑地基平整之后有石台基,使其防潮、防腐。’
4.在墙上安透风装置,还有柱子下面要安柱顶石。
5.扩展:中国古代建筑为什么用木材:
1.取材方便,易于加工。
2.适应性强,内部空间灵活。
3.木架建筑是由柱承重的,墙并不承重。梁、檩、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类型。
古代羊肠衣防潮做法?
1、浸漂:将原肠浸泡在28-33℃的温水中18-24小时。浸泡时肠中应灌入温水。
2、刮肠:将浸泡后的原肠内壁向外放在平整木板上,用竹板、无刃刮刀或刮肠机刮去肠的黏膜层和肌肉层。
3、灌洗:灌水冲洗刮后的肠衣,并割去破损部分。
4、量码:将羊肠衣按口径大小分为六路:一路22毫米以上,二路20-22毫米,三路18-20毫米,四路16-18毫米,五路14-16毫米,六路12-14毫米。一至五路每把不超过18节,六路每把不超过20节,每节不短于1米。
5、腌渍:分把的肠衣摊开撒上精盐,然后扎把放入搁在木桶或缸上的竹筛内,腌渍12-13小时,沥出盐水。
6、浸漂洗涤:将盐渍后的肠衣缠把,即成光肠半成品。将光肠浸在清水中,反复换水洗净(水温不应过高)。
7、分路和配码:在洗后的光肠内灌水,检查有无破损,按肠衣的口径和规格分路扎把。
8、腌肠及缠把:在分路扎把的肠衣上撒上精盐腌制。待沥干水分后,再缠成把,即成净肠成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防潮建筑措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防潮建筑措施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