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建筑防潮设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代建筑防潮设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木材是如何做到防潮?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木材是如何做到防潮的?
感谢悟空问答。
这题一般人还真的是答不上来。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木材防潮是一项传统工艺,许多匠人为了生计,将防潮技艺秘不示人,因此古建筑木材防潮防虫蛀对现代人来说,还有些神秘感。其实是挺简单的。就是在干质木材上涂防护油,涂桐油、清漆。楼板、木板、棱板可先浸泡,再凉干,梁柱、椽、檩大件木材,则用秫麻浸泡桐油,缠绕其上,保持油浸入内,使其吸收,风凉干后,再刷清漆,可隔味增亮,又防潮,又防虫蛀,光亮照人。当年我姥爷就是用这个方法修复宁远古楼的。这是我班门弄斧了。有请方家指明。
古代羊肠衣防潮做法?
1、浸漂:将原肠浸泡在28-33℃的温水中18-24小时。浸泡时肠中应灌入温水。
2、刮肠:将浸泡后的原肠内壁向外放在平整木板上,用竹板、无刃刮刀或刮肠机刮去肠的黏膜层和肌肉层。
3、灌洗:灌水冲洗刮后的肠衣,并割去破损部分。
4、量码:将羊肠衣按口径大小分为六路:一路22毫米以上,二路20-22毫米,三路18-20毫米,四路16-18毫米,五路14-16毫米,六路12-14毫米。一至五路每把不超过18节,六路每把不超过20节,每节不短于1米。
5、腌渍:分把的肠衣摊开撒上精盐,然后扎把放入搁在木桶或缸上的竹筛内,腌渍12-13小时,沥出盐水。
6、浸漂洗涤:将盐渍后的肠衣缠把,即成光肠半成品。将光肠浸在清水中,反复换水洗净(水温不应过高)。
7、分路和配码:在洗后的光肠内灌水,检查有无破损,按肠衣的口径和规格分路扎把。
8、腌肠及缠把:在分路扎把的肠衣上撒上精盐腌制。待沥干水分后,再缠成把,即成净肠成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建筑防潮设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建筑防潮设计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