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木建筑演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木建筑演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保留至今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年代最早的建筑?
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建筑是佛光寺大殿和南禅寺大殿。南禅寺大殿位于山西五台县西南阳白乡李家庄西侧的土岗上。这座大殿是迄今为止中国大地上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其始建年代不详,已知其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比佛光寺大殿早75年。从外观上看,这座木制大殿平面呈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宽11.75米,深10米,为灰色筒板瓦单檐歇山式屋顶,屋面坡度极为平缓,四翼如飞。
中国现存最早、也是亚洲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先生以及营造学社团队在五台山台外发现了有“中华第一国宝”之称的佛光寺,打破了当时日本学者对于“中国大地上找不到唐代木构建筑”的断言。没想到的是,发现后没几天七七事变爆发,梁林团队与距离佛光寺仅50公里远的南禅寺擦肩而过,让人觉得非常遗憾。
虽然民间出资修建的南禅寺在规模、建造等级上远不及皇家出资的佛光寺,但是在中国现存的三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中,只有南禅寺的建造年份是7开头。在梁林发现佛光寺的16年后,山西考古人员在一次文物普查中发现,南禅寺大殿虽然始建年代不详,但是可以凭着屋梁上写有“***建中三年”的墨迹,据此断代南禅寺重修时间为782年,比佛光寺还要早75年。南禅寺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也是亚洲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南禅寺大佛殿,坐落于忻州市五台县东冶镇李家庄村,在中国大陆乃至亚洲,都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木结构建筑。大殿坐北朝南,四周溪水环绕,林木繁茂,红墙绿树,偏僻幽静。因其偏居乡野,各州府县志及佛教经籍上又鲜有记载,故在存世的1200余年中,得以躲过数十次天灾人祸,其中包括公元845年的“会昌法难”,以及八次可考的五级以上地震。
五代木构建筑分布概况?
五代木构建筑主要分布概况:
五代时期中国的木结构建筑现存的还有四座,分别是:平顺大云院大佛殿(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北汉天会七年,963年)、平顺龙门寺西配殿、正定县文庙大成殿。
这一短暂的时间,保留的木构建筑仍有唐代遗风,更显弥足珍贵。
中国古代大多是木建筑,那是什么时候开始以砖瓦建筑为主的呢?
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也明确说明“中国建筑数千年以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件,砖石常居辅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主要原因一是工匠对石质力学缺乏了解,垫灰技术比较差。二是在观念上中国人修房子的时候就压根没想到要让这房子存在上千年,那当然是什么材料用起来方便就用什么材料。同时中国人多将砖石用于陵墓的修建。三是中国古代不注重对古建筑的修缮保养,观念上认为修旧不如盖新。四是中国古代建筑活动受到道德约束比较多,认为这是一种铺张浪费的事情,用木材建造成本低。五是方法传承不好,有人想盖砖石结构的房子也没有相应的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烧结砖瓦的国家之一。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在建筑上使用“红烧土块”;5500年左右现代形体概念上的烧结砖就已经出现;4000多年前就有了制作精美的烧结板瓦与筒瓦;4100多年前出现了用“还原法”烧制的青砖;3600多年前“轮制法”普遍用于瓦的生产。远在31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空心砖(长2500px、宽800px、厚525px、孔洞率约60%);春秋晚期或战国初(距今约2400~2550年)便出现了画像砖。秦、汉帝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之一,秦朝的制砖水准达到了史上鼎盛。制砖的原料选择和工艺非常严格,规定要由专门的官窑烧制,有专门的“司空”机构监管。颁布了“物勒其名”制度,即制砖工匠要在其制作的砖瓦上刻上相关人员所属的部门及姓名,一经发现产品有质量问题,循此线索,严惩不贷。因此,秦朝制砖的质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敲之有声,断之无孔”,被誉为“铅砖”。长城就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砖石建筑。“秦砖汉瓦”至今仍然具有非常重要文物价值。
明清时期,由于人口的增加,导致中原地区森林面积的持续减少。与此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砖瓦及石灰的烧制工艺的改进使整个砖瓦烧制的成本大幅度的降低。在清朝末年水泥的也传入中国并实现量产。砖石结构的建筑逐渐在民间逐渐兴起,烧结砖瓦以其具有遮风挡雨、保温隔热、耐久抗风化、抗腐蚀、隔声、阻燃、装饰等多种功能以及舒适、健康、环保的优异性能与人类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建筑材料的选择涉及技术、成本、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受儒家(俭)、道家(自然)、佛家(万物皆空)等思想的影响,对木材作为居住建筑的材料一直比较推崇,一直到清朝时期,主要的宫廷建筑依然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或承担主要的建筑框架。对重要的臣子也多以“栋梁”相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木建筑演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木建筑演变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