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故宫建筑风格和构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故宫建筑风格和构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北京故宫的建筑特点及布局,和它的传统文化?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现今为故宫博物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关于其建筑特点及布局和传统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建筑特点及布局
中轴线布局与对称性:故宫的整个布局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中轴线上的建筑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都体现了古代皇权的至高无上。同时,左边有太庙,右边有社稷坛,也体现了中轴线对称的原则。
“前朝后寝”的布局:故宫的布局遵循古制,前面是象征***的三大殿,后面是帝后居住的后三宫,这种布局体现了古代皇宫的功能分区。
建筑形式与风格:故宫的建筑形式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气魄宏伟,规划严整。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高台基、大屋檐、多圆柱以及屋顶多样、屋脊装饰丰富等特点,都展现了其独特的民族风格。
二、传统文化
故宫的建筑风格?
北京故宫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设计者为蒯祥(13***—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1米,宽753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用100万民工,共建了14年。
北京故宫在建筑格局上有什么特点?
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自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建筑(建筑学)在拉丁文中的涵义是巨大的工艺,说明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密不可分。故宫正是一个巨大的建筑艺术瑰宝。建筑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正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美。下面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欣赏故宫建筑艺术的造型美。空间,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建筑主要通过创造各种内外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巧妙地处理空间,可以大大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
故宫的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铺陈展开的空间序列。故宫总体分为南部的前朝和北部的后寝两部分。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贺、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须弥座式三层平台上,四周环绕着石雕栏杆,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其中太和殿是故宫中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木结构殿宇。北半部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殿、皇极殿等,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与后妃、皇子和公主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
由天安门、端门、午门的前序、太和门的过渡、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再经过乾清门的过度到乾清宫的***,最后以御花园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抑扬顿挫一气贯通。形体,主要指建筑物的总体轮廓。故宫的建筑气势恢弘,规模巨大。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现存房屋8700余间。四周环绕高约10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城墙四周各设城门一座,南面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北面神武门,东面东华门,西面西华门。故宫整个建筑空间变化丰富,体量雄伟,外观壮丽,有主有从,显示出庄严肃穆、唯帝王独尊的宏大气势。比例,主要是指巧妙处理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筑中长宽高的比例,凹与凸的比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故宫建筑风格和构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故宫建筑风格和构造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