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建筑和儒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建筑和儒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儒家文化在建筑上的运用?
第一、儒学提倡礼制,以礼为治国之本和个人立身行事的准则,由此产生了建筑上的多种类型及其形制,如殿堂、宗庙、坛、陵墓等。
第二、儒学主张君权至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万民之主,故建有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宫殿,用来体现君权至高无上。
第三、儒学主张敬天,对天地的祭祀是历朝大祀,故建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以及社稷、先农诸坛。
第四、儒学主张孝亲法祖,故有宗庙、陵墓之建营。
体现儒家中庸思想建筑?
在独尊儒术以儒家学术作为正统思想的时代,规矩条框也逐渐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尊卑不仅仅体现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在生活起居的各个细节方面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这其中最能代表一个人身份的建筑院落,就是把儒家思想实体化的最好工具,在君权至上的儒学的指导下,一套严格的从上至下的建筑标准也随之诞生,不但在建筑规模上有着具体的要求,就连各种建筑材料、屋顶的形态门的高矮大小、漆饰的颜色等都不能随自己的心意使用,否则就是落下没规矩的名声。
这既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特色,又让建筑风格在制度的影响下逐渐成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儒家思想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儒家思想的经济基础是分封制下的贵族农庄经济。
西周夺取天下之后,就开始了分封,周天子的近亲、家臣们,建立了宋、郑、齐、鲁、晋、卫等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家再向下分封自己的近亲家臣,就这样一层层分封下去。
儒家强调“克己复礼”,克己好理解,约束自己的欲望,不要任性胡来;那复礼呢,恢复什么礼呢?儒家想要恢复的,是周礼。
周礼的经济基础是贵族庄园经济,井田制
周礼就是一套规定“人”与“人”之间交往礼仪的制度。请注意,这里的“人”是指贵族,不包括平民,更不包括奴隶。
当时的周礼所提的礼仪,如战争礼仪、祭祀礼仪、交往礼仪,全都是指通行于贵族之间的事,与平民无关。平民是干什么的?平民是依附于贵族、在贵族庄园里干活谋生的人。
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平民通过井田制的生产方式进行集体耕种。贵族庄园的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孟子对此种生产生活方式进行了描述,《孟子滕文公上》中有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田有公、私之分,国家取赋税、官吏俸禄、农民的生活都必须依靠井田。农民必先将公田劳动做完后才能到私田劳动。私田禁止交易,大小以农户能否维持生活安定进行划分,还实行定期轮换和还田制度。
在西周时期,周礼这套制度运行的很好。
儒家的儒,原来是指商周时期负责主持婚丧祭礼时的司仪、祭官,是一种职业。但后来随着时代发展,有一部分儒生逐渐成为了贵族的辅佐之士。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大了,它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和现实意义…
我只有尽自己所学、所思的绵薄之力,简谈一下自己的拙见,共大家批评斧正…
【 儒家思想主要产生于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以铁和牛耕为主要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不仅替代了以青铜器和锄耕为主要工具的农耕时代;同时大大提升的农业生产力,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生产关系的变革,例如,各种各样新的计量方法的出现和使用 :人口的多少、税赋簿册的使用、庄稼收成的统计等等;此外,奴隶制社会赖以生存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也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旧的奴隶主阶级被新兴的地主阶级所取代;旧的社会价值观念,也被新的意识形态所取代;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导致春秋战国时代的整个社会,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多样性的思想和文化…
由于这些思想和文化的立场不同,在回答和解决现实矛盾与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治世理念也就不同。在中国历史上也就出现了百家争吗、百花争艳的局面,儒、道、墨、法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最重要的就是它有一个主要特征:那就是儒家思想从血缘亲情出发,始终认为,人天然的就懂得爱,并认为人是能够以其后天的教育,把爱延伸到与之相处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群体之中的 。
儒家思想这种把人格的尊严和社会活动与社会群体和谐相处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目标与追求。
综上简述,儒家思想这种把社会理想的追求与社会成员的自律结合起来的行为要求,应该是任何一种人类社会制度,都需要的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基本保障,其意义应该是超越了时代的限制。换句话说,也就是无论以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构建的人类社会制度,儒家思想都可以闪耀出文明的光芒 !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建筑和儒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建筑和儒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