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陵墓前建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古代陵墓前建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一座古代砖墓顶部放瓦罐是什么时期的墓?
- 陵墓建筑的意义是什么?
- 为什么有的陵墓会建在地面上?
- 刘邦和朱棣的陵墓都叫做长陵,在等级森严的古代,难道不用避讳吗?
- 古代的帝王墓是怎么修建的,是挖洞一样,还是像现在建屋后再埋土而成?
一座古代砖墓顶部放瓦罐是什么时期的墓?
传说古时候,人活到60岁就得活埋掉,有人不忍心活埋自己的父母,就建造了花甲墓。这种墓为圆顶,墓壁为圆形或八角、六角型,顶部留有一个方口,是用来往下吊饭罐的,每日由此将饭送入,什么时候地下的人不能接饭时,即是归天之日,就将顶口封死。
陵墓建筑的意义是什么?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中国陵墓是建筑、雕刻、绘画、自然环境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布局可概括为三种形式:
①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方式,可以秦始皇陵为代表。其周围建城垣,背衬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创造出纪念性气氛。
②以神道贯串全局的轴线布局方式。这种布局重点强调正面神道。如唐代高宗乾陵,以山峰为陵山主体,前面布置阙门、石象生、碑刻、华表等组成神道,衬托陵墓建筑的宏伟气魄。
③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为陵区,将各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在神道上增设牌坊、大红门、碑亭等,建筑与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庄严肃穆的环境。
为什么有的陵墓会建在地面上?
分上下两部分的,我国古代帝王陵墓的建筑主要由地面上的“封土”和安置灵柩的“地宫”两部分组成。封土就是人们常说的坟头,是帝王陵墓的地上建筑部分,也是陵墓的重要标志。我国早期帝王陵墓的封土是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实,使之成为一个上小下大的台体。
刘邦和朱棣的陵墓都叫做长陵,在等级森严的古代,难道不用避讳吗?
对于皇帝陵墓的问题,我也了解过一些,这些命名,一般是事先起好的,吉祥的名字。还有一些是根据地方所在地取的名字。刘邦的长陵是按地方所在地取的。朱棣的这个长字,应该是吉祥的名字吧。
刘邦与朱棣相隔着几百年呢,应该没有什么避讳吧。
古代的帝王墓是怎么修建的,是挖洞一样,还是像现在建屋后再埋土而成?
中国古代帝王非常重视死后的埋骨之所,认为这涉及到王朝的江山永固。所以,各朝各代皇帝一般在登基之后不久就会派遣亲信的勘屿大臣为自己寻找风水龙脉俱佳之地,然后指派绝对的亲信大臣主持兴建陵寝。一般来说,设计与施工由工部负责,拨款由户部负责,皇帝指派亲信大臣监察。整个工程历史往往数年乃至数十年。
1、明朝以前
地上基本是:陵区大门—石象生(有人、兽,象征墓主人生前的仪仗队)—墓门—献殿(特殊日子如清明等,来祭祀所用)—享殿—封土(就是平时所说的坟头),还有守陵人住处、制作祭品的厨房、墓墙等。
地下:保护层(防水的青膏泥、干燥的木炭等)—提凑(即木头形成的墓室的墙)—墓室(分主室、耳室)—棺椁—陪葬品
2、明代
地上:石牌楼—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及4根华表—石象生—龙凤门—陵门—神厨(制作祭品)、神库、神功圣德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放置帝后生前冠服、灵位,在特殊日子如清明等,来祭祀所用)、配殿—琉璃花门—二柱门—宝城,还有守陵人住处、陵园、墓墙等。
地下:隧道—墓道—前殿—中殿(放置帝后的宝座、琉璃五供、长明灯)、左右配殿(停放陪葬的妃子的棺材,明英宗时开始废除殉葬,不停放棺材,成为空屋)—后殿(停放帝后棺材、金宝、金册、陪葬品)
3、清朝
地上:石牌楼—大红门(陵区大门)—神功圣德碑亭及4根华表(从顺治到嘉庆都有)—石象生、神库、井亭(神厨用水)、东西班房(卫兵住)—隆恩门—隆恩殿(放置帝后灵位,在特殊日子如清明等,来祭祀所用)、配殿—琉璃花门—二柱门—石五供—明楼—宝城,还有守陵人住处、墓墙等。
地下:隧道券—墓道券—穿堂券—明堂券(放置帝后的金宝、金册)—金券(停放帝后棺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陵墓前建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陵墓前建筑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