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建筑一般高几米以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古代建筑一般高几米以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宫殿多高多少米?
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
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
古时门槛的高度和厚度?
门槛制作也极为讲究,是主人尊严和身份的一种象征,以距地高、包装美为贵,尤其是那些豪门大宅,互相攀比,不肯低眉于人。
生活中门槛的高度可以是五寸,取五行中的土数五;可以是三寸六分,取其数与一年(365天但是另数不取)的日子相同;可以是一寸二分,取其与一年的月份同数。
唐宋以后,门槛的高度随着建筑风格的变化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逐渐降低,过高的门槛毕竟会带来行走的不便。
《明兴杂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为方便士人出入,特地降旨,把南京国子监号舍里的门槛全部拆掉。
在末代皇帝溥仪所著的《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回忆他为了在皇宫中骑自行车可以畅通无阻,下令将门槛一一锯去。
门槛应该是象征地位和身份的,古话说:“官宦人家门槛高”就是这个道理。
看资料说有的门槛居然高到快要齐腰了,更有甚者,门槛高至前胸,用爬的才能进去。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封建等级观念还是非常森严的。好象印象中很多地方都是不走正门的,都是走旁边的侧门。
清朝房屋等级?
清朝的建筑一般都沿用明代的建筑,明清古建筑分别为单檐重檐,庑殿歇山悬山硬山。细的来分的话等级由高到低顺序如下:重檐庑殿顶,单檐庑殿顶,重演歇山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其中古建筑有些特殊建筑叫小式大做,这些特殊情况有可能会有变化。
李白诗里的危楼高百尺是多少米?
古代各代的尺寸不大相同。商朝就有尺的存在,商尺约合今16-17厘米,东周春秋战国的一尺大概是23厘米,秦汉时候也差不多(23.1厘米-23.3厘米),再往后尺越来越长,南北朝25-28厘米,隋唐30厘米,宋明清基本上和现在差不多,32厘米左右。三尺为一米,现在的一尺也就是33厘米。除去一些精确行业的需要,一般误差1厘米在现在和古代的一般生活中都是被忽略的。
百尺,100尺,就按隋唐(普遍的文物建筑都是隋唐以后的居多)以后的标准也即是30米左右,现在普通住宅楼10层楼的高度。在古代,木石结构的房子三层以上都很罕见了,一些宗教佛塔多数不具备长期住人空间,实心或者接近实心的狭小空间,可更高一些。尺作为长度单位,也融入了我们的文化生活。
古代楼房为什么总建那么矮,最多两三层,不像现在最多有几百层?
第一,建筑材料不过关
这个材料倒不是说砖石瓦片干不过钢筋混泥土或者什么新型建筑材料,而是古代建材粘合剂不过关或者叫不够用。古代粘合剂高强度用的是糯米砂浆,主要成分是糯米浆、砂石、以及熟石灰。砂石和石灰好办,连挖带烧就好,但是糯米呢,这得地里长。别说古代产量低下的种植技术了,就是当代,用糯米当建筑粘合剂也是不够用的
粘合剂少,所以都用在刀刃上,一般都用来建设城楼,当然,寺院的各种塔林用就另外说了
第二,农业化生活方式用不到高层楼房
最近十余年城市化建设,搞房地产开发,高楼大厦到处都是。但在早些年,早个十年吧,历史厚度颇深的知名城市,比如苏州市或者扬州城,那里的高楼很罕见,大部分是一两层建筑,三层都是高的,人家玩的是园林大宅子……
古代是农业社会,而且人口密度小地够用,他们追求的青砖亮瓦高门大宅,至于高楼一般都是商用的酒店和青楼,也就两三层,住的高那是要挨雷劈的
讲真,现代的高楼大厦,从设计到建设都有极高的理科水准支撑,这里面涉及复杂的物理、化学、数学知识,没有一定的理科积累,就算古代建筑师看到了样板,别说建造,就是设计都设计不出来,知其然不知所以然,防止塌陷,他们只能做一些傻大黑粗的结实品,或者叫空间率低的建筑,比如寺庙,城楼、等
当然,主要还是第二点,古代生活观念不需要高层楼房
像皇宫,集古代建筑之大成,他们就没在里面搞什么二十米的岳阳楼,五十米的黄鹤楼。古代建筑师其实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隋朝的工部尚书宇文恺都可以制作出乘坐数百人的风行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建筑一般高几米以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建筑一般高几米以下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