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的时间
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的时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走路传送:走路传送的速度较慢,且受人体力限制。例如,古代从北京走路到广州,可能需要三个多月的时间。船运:船运的时间相对走路会快一些,但受水流速度、天气等多种因素影响。例如,从北京到广州坐船,大约需要大半个月的时间。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
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
在唐朝,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非常高,如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仅用六天时间就从范阳传到了华清宫,每天传递距离达到五百里。明代建立的烽火台是古代防御外敌入侵的关键军事通讯设施,主要负责传递军事警报。这些高塔建在战略要地,易于观察敌情和快速传递消息。
我国古代在光学取得成就
大气光学现象是我国古代光学最有成效的领域之一,早在周代由于占卜的需要,已建立了官 方的观测机构,虽然他们的工作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是对晕、虹、海市蜃楼、北极光 等大气光学现象的观测与记载是长期、系统而又深入细致的,世所罕见。 《周礼》中记载有“十煇”,指的是括“ 霾 ”和“虹”等在内的 十种大气光学现象。
中国古代对光学有着深厚的探索。古代取火工具如金燧和木燧,是利用凹面镜会聚太阳能的先驱。阳燧,作为金属凹面镜,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有人用冰制成透镜取火,体现了古人对光学原理的巧妙应用。墨家在公元前4世纪就进行了针孔成像实验,揭示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对虹、色散现象的记述和实验是这时期光学上的又一成就。汉代蔡邕在《月令·章句》中描述虹的形成条件:“虹见有青赤之色,常依阴云,而昼见于日冲,无云不见,太阴也不见,见輙与日相互,率以日西,见于东方。”唐初孔颖达在《〈礼记〉注疏》中写道:“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
”古时人们在行军或打猎时,总是随身带有取火器,《礼记》中就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的记载,表明晴天时用金燧取火,阴天时用木燧钻木取火。阳燧取火是人类利用光学仪器会聚太阳能的一个先驱。讲到取火,古代还用自制的古透镜来取火的。
光学:郭守敬在创造的景符、仰仪等天文仪器中反复运用了针孔成像原理,这在中国光学史上是比较突出的成就,体现了中国古代较高的光学知识应用能力。地理学:郭守敬曾提出以海平面作为基准,比较大都和汴梁两地地形高下之差,这是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海拔”的创始。
使木制人像手永远指向固定方向。(2)光学方面 《墨经》中的光学条文系统地涵盖了影子生成、本影和半影、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性和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等几何光学内容。这些条文比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反射光学》早一百多年,不仅是我国最早的光学著作,也是世界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光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