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建筑保护改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古代建筑保护改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人为了孝敬亲人而建的建筑?
望母楼,位于曲沃县城贡院街中段。因其形制四百相同,因此,又名四牌楼。该楼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由邑人李济沆兴建。李齐沆性至孝,母去世后葬城东郊,李思母心切,建楼凭望。历经了近四百年的风雨侵蚀、战火纷扰、方革浩劫,望母楼依然耸立于曲沃古城一隅。1981年又经***拨款维修,焕然一新。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组成?
城墙作为城市、城池和城堡的抵御外侵防御性建筑,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墙从结构和功能分,主要由墙体、女墙、垛口、城楼、角楼、城门和瓮城等部分构成,绝大多数城墙***还有护城河。中国古代城墙是用土做的,用夯土打实、夯实筑成的,用当地黄土或黑土,用夯打得紧固,一层一层地打,每层打到十五厘米的厚度。为了把城墙做得坚固耐久,就把城墙的墙面不做成直线的,而是上部墙面向内收起成为“侧脚”。
为什么古代的建筑经历几百上千年都不坏?而仿古建筑几十年就坏了?
成本的问题
那种能保留很长时间的建筑,必然也是当时花费了很高的代价。
而现代,农村宅基地虽然也不便宜,可是你们村里也盖了不少吧?
所以这个问题与80年代冰箱洗衣机耐用一个道理。
可能80年代的冰箱很''耐用'',但是不见得家家都能买得起。
当代的冰箱却只需要你几天的工资。
科技的进步,不是让某一个产品更耐用。而是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这种便利。
同理,时代的进步不是让房子更耐住。
而是减少那些无家可归的人。
中国古建筑上干年而不废?古建筑多用是名贵树木松香泡过,抗风吹雨淋阳光爆晒而不损。现在建筑材料没有也找不到上干年大树做建材,钢筋水泥建筑,最多百年就不错了。所以当今建筑在用材料上无于古人相比,建筑寿命不如古建筑寿命长!
古代没有水泥,很多设施怎么建设的比现在还牢固?
***工程,即由于偷工减料等原因造成的不坚固、危险、容易毁坏的工程,说白了就是质量不达标的工程。时至今日,社会中仍然存在各种***工程,引起老百姓们的不满。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来自600年前的坚固建筑,明明连水泥都没有,为何它历经百年风雨依旧屹立不倒坚不可摧?别急,咱慢慢说。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于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历时达28年,动用全国1部、3卫、5省、37府、162州县,共28万民工,由大约3.5亿块城砖构成,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长、保存最好的古代城垣。
南京明城墙原本由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4重城墙组成,长度达到35.267千米,不过经过岁月和战争的摧残,如今完整保存的长度为25.1千米,但这些得以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不可摧。
那么为何600年前的城墙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这就要从3个方面说起。
第1点:建造材料特殊
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和考察,发现南京明城墙在建筑之初就考虑到了分段使用不同的材料,比如作为城基、勒脚的部分,就要***用坚硬的花岗岩和石灰岩条石,然后中间部分用片石、城砖、黄土混合夯筑,这种夯土加砖石包裹的实心结构,足以抗住炮火的攻击。
最关键的来了,当时人们使用的"黏合剂",它的效果可不一般,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灰一分入河砂,黄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匀,经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合土。"其中这个"三合土",就是糯米汁、羊桃藤汁等混合而成的"超级黏合剂",它的强度大、韧性好,堪比今天的混凝土。
第2点:科学排水系统
咱都知道,建筑最怕的就是风雨常年的侵蚀,南京明城墙的设计者也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城墙自带"排水系统",城基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排水洞,墙体顶面也设置了石质排水明沟,底部设有水关和涵闸,完全不怕积水的影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建筑保护改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建筑保护改造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