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戏台建筑特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古代戏台建筑特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唱戏没有扩音器,那戏台下面的人能听到吗?有何依据?
古代戏台虽然没有如今的混响、扩音器,但台底下的观众依然可以听得清楚,除了演员们深厚的功底,浑厚的嗓音外,戏台的“巧妙设计”也是一大关键因素。
下面,小君就给大家讲讲古人为了戏台扩音而发挥的智慧吧。
先举个故宫畅音阁的例子吧。
上面这个就是位于如今故宫珍宝馆内的畅音阁大戏台。它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三层戏台,在当年,每逢各种节日,如元旦、立春、上元、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除夕以及皇帝登极、帝后的生日等重大庆典,都要在宫中看戏,而畅音阁就是其中之一的听戏点。
而这座畅音阁大戏台的设计也很有特点,它明面上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名为寿台、禄台和福台,很硕大,演出时,演员们在台上演,而皇帝后妃太后就坐在戏台对面的阅是楼观看。
那么,演员们的声音是如何扩大的呢?
***就在畅音阁的台子底下(如下图)
古代唱戏没有扩音器,那戏台下面的人能听到吗?有何依据?
话说,这个题很有意思哈。
虽然不懂,但我也凑个数。
古代确实是没有扩音器,但古人的智慧也是不可估量的啊。
其实注意看一下戏台,往往都是同一个样子,三面都是围起来的。
其实吧,我觉得,那个有聚音的效果,就跟山谷里面听到回音一样,这应该是利用的自然科学。
古代戏台不像现在的剧场,随随便便就能容纳几百人,古代的戏台很小,比如北京的正乙祠、湖广会馆等比较知名的地方,其场地的大小就非常的有限。
还有一些戏台在茶楼的大厅里,中间是戏台,观众环绕着戏台而坐,这样不止在一楼,在二楼三楼的观众,也能看到戏曲演出。
而且戏台所在的地方除了小之外,在一些茶楼等环形建筑里,演员们还可以通过这些建筑的回音,来增强声音效果。
不过这种利用建筑来增强声音的方法,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奏效的,所以古代戏曲演员最重要的还是靠练,经过不断地练习,来提高声音以及嗓音的穿透力。
还有一个就是发音方法吧,以前我的音乐老师跟我说,像帕瓦罗蒂那样的高音歌唱家,他们在几千人的歌剧院,都不需要现代音响,而是利用胸腔共鸣发出的音,灌满整个歌剧院。
这种方法其实和上面利用建筑回声的方法差不多,只不过他们的面积有所区别而已。另外,在台下摆上一些瓶瓶罐罐的,也有一定的回声效果。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架上镂空的戏台,当戏曲演员的声音传到戏台,会被戏台反射回来,将声音扩大数倍,这与打鼓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代确实没有扩音器,而且很多演出是在野外,有固定的戏台也有临时搭的戏台。鲁迅先生在《社戏》中描述过一段幼年划船去赵庄看戏的经历。
文中写到看戏的人太多“果然近不得台旁,大家只能下了篙,比那正对戏台的神棚还要远。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这就是农村地区比较普遍的一种看戏场面。
那戏台离得这么远,能看得清,听得到吗?准确的说其实比较难。我小时候在老家地方还有过类似看戏的经历,但是其实这时候看戏,并不是真的看戏,而更多的是图个热闹,进去那个氛围。 但是对于台上的演员来说,让坐在台下的观众听清楚确实需要一番功夫,也是作为一名演员的修养。
怎样才能尽量让远处的人听到自己的声音,举一个演员赵燕侠练功的例子。赵燕侠为了让自己的声音能听到,喊嗓子的时候对着坛子喊,从开始完全听不到,到后来能听到,再到后来能听清。 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易懂的例子,其实演员们连声音主要是气力、发声、共鸣几点相结合,慢慢的练确实能够惊人的声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戏台建筑特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戏台建筑特点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