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世界佛教建筑考古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世界佛教建筑考古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考古界泰斗宿白先生为中国佛教考古做过哪些贡献?
有一年,我想考北京大学佛教考古的博士,想象着师从宿白先生,内心敬畏无比。刻苦复习了半年,准备报名,一看招生简章,傻眼了:博士外语考试要求,除了母语外,必须要像母语一样掌握日语。考试外语为英德法任选一门。欲哭无泪啊,我从大学三年级就放弃了英语改学日语,复习时也复习的是日语,英语已倒退到初中水平。于是,被迫放弃了北大考博的事情。
从这条不可思议的考博要求可以看出:宿白先生对佛教考古日语文献、日本研究的重视。日本人由于世代以来信仰佛教,古代佛教遗存保存较多较好,加之上世纪初在中国疯狂掠夺中国的佛教文物,还到云冈、龙门、敦煌进行佛教考古调查,东亚的佛教考古研究,实则兴起于日本。宿白先生敏锐地捕捉到了日本学者的先行,并号召学人学习,学术无问国界。从这一条可以看出,宿白先生的胸怀是宽大的。先生身体力行,编写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佛教考古的教材:《中国石窟寺研究》。这本书,奠定中国佛教考古的基石。
我个人最喜欢看的,是先生关于青州龙兴寺出土造像的讨论,有一、二、三,共计三篇。龙兴寺造像,跟云冈、龙门、敦煌都有大不同,横空出世的风格的确让东亚研究者们震惊。研究著述浩如烟海,我却独喜欢先生写的三篇: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一锤定音,代表的就是中国佛教考古研究的最高水平。
珠穆朗玛峰毕竟只有一座。听老师们讲起宿白先生的言语,我理解为,先生明示:中国佛教考古更需要的是基础——各种基础调查和考古报告的编写。无奈这个工作开展起来非常困难,从事佛教考古的人很少,技术也不怎么过硬,做一本佛教考古报告,绝非易事。在这件事情上,先生用《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一书为我们做了示范。
有学者向我转述过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我时时挂在嘴边讲给学生们听:做佛教考古,一定要动手画,你看上三天,不如动手画上一次。这句话,就是学习佛教考古的基础。
综上,先生于中国佛教考古之功绩,在于奠定了基础,又明示了高度,授业不止,只盼着我们去填满、去充实、去挑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世界佛教建筑考古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世界佛教建筑考古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