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装饰设计古建筑风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装饰设计古建筑风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原古建筑风格?
这就是康百万庄园,是一处典型的十七到十八世纪封建堡垒式建筑。与山西晋中乔家大院、河南安阳马氏庄园并称“中原三大官宅”,被誉为豫商精神家园,中原古建典范。
康百万庄园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是一座纵跨明、清、民国三个时期的大型家族庄园。
庄园始建于明朝中叶,明末清初,初具规模。整个庄园背依邙岭,面临洛水,北凭黄河天险,南瞻嵩岳屏障,依山就势,居高临下,临街建楼房,靠山筑窑洞,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建筑理念。
康百万庄园建筑
从明代至清代,康百万庄园逐步建成19个形式不同、风格各异的建筑群。目前保留下来的有栈房区、主宅区、南大院、作坊区、康氏家祠等10余个部分,建筑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共33个庭院,53座楼房,73孔窑洞,571间房舍,功能齐全、设计精巧,庄重气派、蔚为壮观,既保留了黄土高原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吸收了江南园林和军事堡垒建筑的特点,融南方之古朴幽雅与北方之粗犷厚重于一体,被誉为“中原古建典范”“豫商精神家园”。2001年庄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早期中国建筑以夯土为主要承重结构,辅以木构框架作补强。唐代以后中国木构建筑步向成熟,全木构架普及,以榫卯结构连结构件。中国木结构建筑地域特色浓厚,朝代更替带来的新风与民间地方手法互相影响,使南北建筑特色分明。
中国建筑特徵为木构建筑体系是世界上独特的,并且传播至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文化区。
早期中国建筑以夯土为主要承重结构,辅以木构框架作补强。 唐代以後中国木构建筑步向成熟,全木构架普及,以榫卯结构连结构件。
中国木结构建筑地域特色浓厚,朝代更替带来的一代新风与民间地方手法互相影响,南北建筑特色分明。 清末民国後主流建筑被西式建筑取代。
印尼古代建筑风格?
印尼的民居为例,无论是城市或是乡村中,民居的平面布局一般都为正方形或长方形进行简单的组合。乡村的住宅有时候在房屋一角留下部分空间,不围外墙,使之构成开敞的凉廊作纳凉之用。
而城市的住宅则将起居室与庭园联通,多做大窗,使得在室内也可以直接看到室外。
公共建筑的平面也是如此,有的甚至直接临街开门。由于有遮阳避雨的需要,很多建筑有双面走廊,也有四面围廊的形式。
至于建筑朝向则由于印尼横跨南北半球,在南北部两部分有所区别,因此多因地制宜,但大部分走向均以东西为长轴,以减少西晒的影响。
古代西亚建筑风格?
古西亚的建筑风格在于创造了以土为基础原料的结构体系和装饰方法。
古西亚建筑发展了券·拱和穹窿结构。随后又创造了可用来伯虎和装饰墙面的面砖和彩色琉璃砖,这些使建筑的材料·构造和造型艺术有机结合的成就,对后面的[_a***_]和伊斯兰教建筑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历史分期及分布范围
古代西亚建筑又称两河流域建筑,约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4世纪。包括早期的阿卡德——苏马连文化,以后依次建立的奴隶制国家为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9-前16世纪)、亚述帝国(公元前8-前7世纪)、新巴比仑王国(公元前626-前539年)和波斯帝国(公元前6—前4世纪)。
二、古代西亚的建筑特点
两河流域缺石少木,故从夯土墙开始,至土坯砖、烧砖的筑墙技术,并以沥青、陶钉、石板贴面及琉璃砖保护墙面,使材料、结构、构造与造型有机结合,创造以土作为基本材料的结构体系和墙体饰面装饰方法。
三、代表性建筑
(一)山岳台(Ziggurat),又译为观象台、庙塔。古代西亚人崇拜山岳、天体、观测星象而建的多层塔式建筑。如在乌尔的山岳台高约2lin。
(二)亚述帝国的萨艮王宫(Sargon),由210个房间围绕30个院落组成,防御性强。由四座碉楼夹着三个拱门的宫城门为两河下游的典型形式。门洞处人首翼牛雕刻有特色。
(三)后巴比仑王国的新巴比仑城及其城北的伊什达(1shtar)城门,用彩色琉璃装饰。***用在大面积墙面上均匀排列、重复动物形象的装饰构图。王宫内建有“空中花园”。
(四)波斯帝国的帕赛玻里斯(Persepolis)王官,两个仪典大厅、后宫、财库之间以“三门厅”为联系。仪典大厅石柱长细比很大,石柱雕刻精致。艺术水平很高,但有悖于结构逻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装饰设计古建筑风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装饰设计古建筑风格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