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建筑小品分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古代建筑小品分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古代人方言各不同,如何写诗押韵?
谢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中国古代各地方言不同,写诗是否就可以自行其是呢?答案有几种情况,如果你只是想自娱自乐,那当然是你爱咋咋地,只要读起来爽口,言之有物,言之有趣,自然和之如众,你立马就成高大上;但如果你想跻身上流,并想以此谋个一官半职,并“藏之于名山,流传于后世”,那是有相当要求的。
中华诗歌文化有两大源泉,即先秦时代的《诗经》与《楚辞》。《诗经》中的“风”,即中原各诸侯国民间民歌,那是可以按自己方言口语押韵的;“雅”有大雅小雅,是周朝京畿地区,按周朝官方“雅言正声”押韵,是当时的“雅声正乐”,代表着上层贵族文化;《楚辞》则是按楚地不同地区方言押韵的,即屈原《离骚》按楚地官方语押一套,吴越闽地的《越人歌》押另一套,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真正的百花齐放。
中国古代至少从三千年前的西周起,就有了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普通话“雅言”,也叫官话,流行于官场和上层贵族。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属于自己朝廷的“官话”,一个朝廷如果没有钦定的官话,那么这个朝廷就失去了正统地位,统治就失去了合法性,不能受命于天,这在当时是与天同大的大事情,丝毫马虎不得。
到了隋代,由陆法言主持,创制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韵书《切韵》,以后的《广韵》《平水韵》都是在此基础上修定的。有了官方韵书后,后来的科举考试,吟诗作赋那就必须按钦定的韵书押韵,否则一票否决,官场门都摸不到啊!唐代著名诗人张打油,写诗多用乡俗俚语,也不按官方韵书押韵,尽管其诗广受欢迎,但始终得不到官方肯定,所以流存至今的诗作很少,因为谁出诗集都不会选取不受官场待见的诗作,有风险。因此张打油只留下了“打油诗”祖师爷的空名号,不能不让人遗憾。
我们现在也一样,自娱自乐,你爱咋咋地,只要顺口,大家喜欢,谁也管不着。但如果想去拿个奖,谋个某某协会注册“诗人”,要可能就要装扮装扮,屈身委屈一下了。
诗词的韵脚,也是诗词重要的部分,有了韵脚,才朗朗上口,才称得上诗词。两千年华夏文明,诗词源于生活,主要描写男女感情,劳动生活情景等,如《诗经》。后来大多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大好河山的热爱,田园风光及友情等,爱情就少多了,如《唐诗》。但是词,多是歌颂爱情,军旅,友情为主,多有词人按词牌填词,每个词牌又都有一定的曲子,让艺妓传唱,如《宋词》。当时也有“普通话”,规范发音,也叫雅言,普及教育,当时的老师也多用雅言授课。当时诗词作家都是文人,都是文字游戏高手,都会当时的拼音“切”韵,就是汉字拼汉字,取一个字的声母和一个字的韵母,就是一个字的拼音。当时的文化人了解了这个,就能按韵脚写诗词啦!我记得有个节目,用“粤语”读起来唐诗,都能押韵,还很悦耳,韵脚不知是不是粤语有关?!(有此一说),好多韵脚按现在读音就不押韵了,如斜读xia,摧读shuai……也许是夹杂着方言吧?由于各个朝代建都在不同区域,就会形成南腔北调的雅言,就不可避免方言的存在!
官方有供文人写诗作文的韵书,隋唐时代是切韵,唐韵,宋代是广韵,南宋后期是平水韵,明代是洪武正韵,清代是佩文韵府。顺便一提,隋唐以前没有官修韵书,文人作诗大多依据首都方言,如汉代的长安音系和洛阳雅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建筑小品分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建筑小品分类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