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模型组装,古代建筑模型组装图

gkctvgttk 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建筑模型组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建筑模型组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中国古建筑四大构造方法?
  2. 与材料力学有关的古代建筑物?
  3. 在古代建筑中,有避雷设施吗?有的话是怎么安装的?

中国古建筑四大构造方法?

古代木结构形式居多。而木结构形式又分为抬梁式,穿斗式干栏式,井干式。

1.抬梁式,又“叠梁式”,顾名思义,这种形式最大特点是梁一层又一层往上叠起。

古代建筑模型组装,古代建筑模型组装图-第1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穿斗式,又“串逗式”,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梁。柱子直接顶到屋顶,与承接屋顶的檩相接。

3.干栏式,又叫“干阑式”,其典型特征是一层架起,只有柱子支撑,四周并无墙体一般此层作为养牲畜或者储藏杂物使用二层开始才主人。

4.井干式,井干式因为像早期人们在水井旁用圆木叠积的木头栏杆而得名。井干式,形式最大的特点是既不用柱子也不用梁。只是将建筑四周用圆木或方木等层层叠垒而成。在木头与木头交接处,交叉咬合。

古代建筑模型组装,古代建筑模型组装图-第2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们常见到的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五种形式。在这最基本的建筑形式中,庑殿又有单檐庑殿、重檐庑殿;歇山有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歇山、大屋檐歇山、卷棚歇山等;硬山、悬山,常见者既有一层,也有两层楼房;攒尖建筑则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形、单檐、重檐、多层檐等多种形式。

材料力学有关的古代建筑物

中国古代的建筑物中,很多都***用了材料力学原理进行设计建造,以下是一些例子:

赵州桥:是世界现存最早和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建于隋朝(公元 581 年~618 年),由著名工匠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用了拱形结构和预应力技术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并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古代建筑模型组装,古代建筑模型组装图-第3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建于明朝(公元 1420 年~1912 年),由著名工匠蒯祥等人设计建造。紫禁城的建筑物***用了木结构和石结构相结合的方式,木结构具有轻盈、灵活的特点,石结构则可以承受巨大的压力。同时,紫禁城的建筑物还***用了斗拱结构,可以承受较大的水平和垂直荷载。

大雁塔:是唐朝(公元 618 年~907 年)建造的一座佛塔,由著名工匠玄奘设计建造。大雁塔***用了砖石结构和高大的塔身,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这些古代建筑物虽然建造年代久远,但是它们的设计和建造都是基于材料力学原理,并***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因此可以历经千年风雨而屹立不倒。

在古代建筑中,有避雷设施吗?有的话是怎么安装的?

避雷针美国人富兰克林发明的,他在雨中放风筝引闪电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富兰克林认为打雷是一种放电现象,所以他在雨中做实验,据此发明了避雷针。

不过在我国的历史上也有关于避雷措施的记载,在唐代的《炙毂子》一书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

法国的旅行作家卡勃里欧别·戴马甘兰1688年所著的《中国新事》一书中也记载过:在中国的殿屋脊两头,都有两个昂起的龙头,龙头里会装有金属舌头伸向天空,然后舌根会链接一根细铁丝直通地下。看法国人的描述,这个龙头的设计已经和现代的避雷针很相似了。

从上面两则资料的描述来看,我国古代是有原始的避雷针的,但是效果怎么样现在不好判断。因为在明清两代,故宫做为皇帝的家,总共发生过80多次大火,大多数是由雷击引发的。

我国古代的建筑一直是以木制结构为主,极易引发火灾,而雷击就是引发火灾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故宫的三大殿,它们为了突显皇帝的威严,建的格外的高大,被雷击的概率要比其他宫殿更大。

《明世宗实录》记载: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至午门等处,在嘉靖三十六年(1556年)四月丙申,雷雨大作,戌刻火光骤起,由奉天殿(即太和殿)延烧至谨身(即保和殿)、华盖(即中和殿)二殿,后文、武楼(即体仁阁、弘义阁),奉天门、左顺门、右顺门至午门外左右廊尽焚毁。

《明神宗实录》记载:1594年,明万历二十二年六月已酉大雷雨,火灾至西华门楼

明朝期间皇宫经常遭受雷击起火,由此推断明朝以前应该是没有避雷设施的。如果皇宫都没有避雷设施,民间的建筑应该也不会有。至于清朝没有记载,现在故宫的避雷针是后装上去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建筑模型组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建筑模型组装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古代 避雷针 避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