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形成的必然性在哪里?
有人说,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中国建筑史是“木头的历史”,西方砖石结构是刚性结构建筑体系,中国土木结构是柔性结构建筑体系,西方人以刚性的砖石结构抵抗自然灾害,中国人以柔性的土木结构防御了地震的破坏,前者是“以刚克刚”,后者是“以柔克刚”。
从而发展演变成建造在地面上的各类建筑,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木结构体系。 经考古发掘证实,早在新石器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发现有相当规模的氏族聚落的建筑群,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遗址和近年发掘出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中,可以看出,当时木结构建筑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水平。
也具有厌火的象征,此外,建筑物内部用的藻井装饰,建筑屋脊上用的鸱吻装饰,都具有与水相关联的厌火性象征功能。
中国古代选择木构建筑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建筑目的方面。中国古代建筑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如帝王的宫殿、苑囿,***衙署与各种不同等级的住宅,这是中国建筑的主流部分。古人所谓“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人”(引自《北史》),意思就是宫殿、房屋的制造,是为了便利活着的人。
原始社会至汉代是我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原始社会建造穴居、地面式和干栏式木构建筑。商代夯土技术已经成熟,建有规模宏大的宫室和陵墓。西周出现以宫室为中心的城市和建于夯土高台上的大殿,木构架已成为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战国城市规模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砖瓦的使用也反映了建筑技术的提高。
如像高达67米多的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为现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这两处木构已经近千年或超过了1000年。后者曾经经历了在附近发生的八级以上的大地震,1***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冲击,还安然无恙,充分显示了这一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的优越性。这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